沙巴体育

请输入搜索信息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学科信息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 沙巴体育 > 信息公开 > 学科信息建设 > 正文

一、学科基本情况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基于“大安全”理念,致力于支撑培养既拥有厚实安全理论功底,又具有过硬的工程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目前,学科专任教师共33人,其中正高级8人,副高级13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海外经历教师6人。

学科非常注重与企业合作及成果转化应用,与大亚湾核电公司、中广核工程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科研和技术服务合作关系,成果广泛应用于核电等领域,在核电行业具有较大影响。

二、学科方向

1.  人因可靠性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方向致力于研究复杂工业系统中人因及人因可靠性问题,在理论上力图构建较完整的人因可靠性科学体系、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应用上则突出为工业系统运行安全管理服务,已较系统地建立了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完成了理论成果的工程转化,构建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工程应用体系,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本方向带头人简介:张力,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教学名师。 20世纪90年代初开创了国内人因可靠性研究领域,较系统地建立了人因可靠性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已在该领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防科技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2项;成果在国内核电站广泛应用,主持完成大亚湾核电厂、岭澳核电厂、岭澳2核电厂、秦山核电厂和秦山第三核电厂等企业人因可靠性研究项目,减少事故损失9亿元以上。以第一完成人称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SCIEI等收录5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5项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评为“优秀”,1项评为“特优”,名列全国管理科学前列,湖南省第1名。

2.  智能化人因事故预警与控制装置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人因事故控制及预防技术研究、人因事故数据体系构建研究、人误主动预防关键设备研发与系统集成。

本方向带头人简介:

方小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装备预研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近10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奖一项,衡阳市科技进步奖一项。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治理

主要研究内容:选育低重金属作物品种和研制土壤改良剂配方保证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农业食品安全;通过基质改良和植物修复与调控实现矿区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环境安全。

本方向带头人简介:

辛俊亮,博士,教授,中共党员,湖南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湖南角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水稻重金属污染防治咨询专家。长期致力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安全治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

三、学科建设目标与计划

1、人才培养方面:以安全工程专业工程认证迎评为推手,全方位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探索“校内教授企业教师”联合课程组的课程教学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推行研究性、案例式与在线网络等新教学方法,推进在线网络课、微课、慕课、创新意识与工程素养等新形式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与南华大学等单位硕士联合培养工作,落实兼职导师研究生培养任务;启动教学成果培育与固化工作。

2、科学研究方面:推进“数字化工业系统HRA关键技术”、“人因事故预警技术与主动控制系统”与“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安全治理”三大关键技术的校企与国际联合攻关;制定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研发中心的校企联合培育与申报计划;全力支持申报高水平国家级科技项目与承担大型企业委托工程应用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六个一”培育工程,即在论文/专著、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科技成果奖、技术装备/产品、工程应用六个方面获得一批高水平成果;

3、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建立学科产教融合机制,基于校企共建省级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大力推进三大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制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与技术培训等服务企业的“三个一助推”计划,即科技人员下到企业、科技成果落地企业,及技术培训服务企业。建设湖南省“安全文化与应急救援”科普宣传与文化传承公益基地,制定“安全文化与应急救援技术”服务社会推进计划。

4、师资队伍方面:重点推进国内外领军人才柔性引入与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全面推进骨干成员博士后与海外研修计划,加强对有潜力发展为国内领军人才的培育或引进;推动学科与学术带头人预备人选的遴选与培育工作;推动青年教师学历职称与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 “结对帮扶”、“双师型”与“博士/博士后化”培育计划;实施省部级科技创新与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建设计划。

5、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或交换生)渠道;完善国际学科建设顾问聘请机制,柔性引进国际高水平学者来校工作;制定学科三大领域关键技术国际合作与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