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体育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典型风采 > 正文

万步炎:矢志报国 向海图强

发布日期:2023-10-10 点击:

矢志报国 向海图强

中共湖南省委

  巍巍华夏、万里海疆。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上,有一位“养牛专业户”——他三十多年如一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团队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持续研发“海牛”系列钻机系统,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推动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飞跃。他就是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步炎。202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万步炎同志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

  家国情怀流淌在万步炎的血脉中。1964年,万步炎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一个农村家庭。外公是烈士,他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心里深深刻下“国家”二字。为了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他勤奋学习,14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攻读探矿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陆地矿产勘探。毕业后,万步炎进入长沙矿山研究院。然而,工作后不久,万步炎却毅然放弃钻研了7年的专业方向,转而投身海洋矿产勘探。“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深海大洋蕴藏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等新型资源,被誉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接替资源。20世纪80年代,对包括深海、大洋底的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国际公约规定谁有能力先勘探,谁就具有优先开发权。彼时,我国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但面对世界发达国家在国际公海“跑马圈地”的现实,却因海洋勘探技术落后,只能陷入“望洋兴叹”的窘境,甚至连我国自己管辖海域内海底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分布都知之甚少。

  为了推动我国矿产勘探迈向深海,长沙矿山研究院着手组建海洋采矿研究室。万步炎毫不犹豫报了名。从此,他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虽是“半路下海”,面对的是从未涉足的学科领域,但万步炎毫不畏缩。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快速吸收各方面的新知识,不仅学习掌握海洋勘探领域理论,还自学了电子科技、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相关技术。

  1992年,万步炎到日本某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他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在最累最难的时候,是脑子里常常浮现出的老家门口“光荣烈属”的门牌,激励他坚持下去。学习期间,万步炎展现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和超强的动手能力,交出的研究成果让日本同事惊叹不已。为了挽留他,日方研究所开出的薪资几乎是国内工资的百倍。面对优厚待遇,万步炎没有丝毫留恋。“我心中扎着一根根刺啊!那时候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封锁,国外科学家对中国研究人员态度傲慢。”万步炎心里憋着一口气,他毅然回国并暗自发誓要做出成绩。回国后,万步炎马不停蹄,一头扎进研究中,三十多年如一日不懈探索,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万步炎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对团队成员关心关切、耐心指导,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图为万步炎(中)在给团队成员讲解技术难点。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唐亚慧/摄

  “国家每一个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万步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万步炎秉持科技报国初心,一路攻坚克难,矢志不移。

“从0到1”,从跟跑到领跑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加强海底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对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抢占海洋能源资源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但深海探索之途往往不会风平浪静。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

  1998年,万步炎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几乎连胆汁都呕出来了。但比晕船还难受的是,万步炎发现船上几乎所有的钻探装备,小到样品管,大到取样器、地质绞车,都是“洋品牌”。更令人痛心的是,从国外高价租来的深海钻机,在海上干了两三个月,却一个样品也没取到!

  海底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察,离不开深海钻机装备。甚至可以说,深海钻机装备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西方不卖给我们钻机,租来的又不顶用,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研发。别人在哪里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就要在哪里闯出新路子!”万步炎暗暗下定决心。次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决定面向全国招标,自主研发海底钻机。万步炎带领团队主动竞标,接下了这项艰巨任务。

  当时,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非常落后,连钻机最基本的能源供给、装备收放等技术的设计都要从零开始。摆在万步炎面前的,是一份国外钻机正在使用的基础设计方案。许多专家认为,能一步不差走好这条“国外路”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万步炎却提出,不能亦步亦趋,必须独立自主,还要比西方技术标准更先进!“当初很多人劝我不要过分冒险,但我在海上亲眼目睹了国外钻机工作状况不好、取不到样。”万步炎说,“我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交个差就完了,而是要解决问题,要做就做最好的。”

  敢想敢做!他自己画图、设计、生产、加工、组装、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新开始。2003年夏天,钻机在海底下钻0.7米,打下第一个“中国孔”,取回岩芯样品,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技术从无到有的跨越。

  第一台钻机海试成功,但是钻机每次放下去,只能钻一个孔、取一次岩芯。万步炎不满足,他明白,我们国家要进入海底矿产勘探前列方阵,一味跟跑是不行的,要创新,要自立自强。

  不断创造“第一”——万步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世界第一台能够“一次下水多次取芯”的富钴结壳专用钻机,不仅大大提高了采样效率,而且把从海底传回的图像由黑白升级成了彩色;主持研发我国第一台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海底钻探深度20米,实现了我国深海钻机从浅孔到中深孔的突破。

  不断突破深度——万步炎主持研发的“海牛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首次在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下钻60米,填补了我国海底深孔钻机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主持研发的“海牛Ⅱ号”,在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海底钻机海上实际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

  每向海底深入一米,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一层。在深海海底下钻超过200米,意味着在理论上具备了海洋矿产资源全覆盖的勘探能力。“海牛Ⅱ号”看似庞然大物,到了海底,却像一条泥鳅一样灵活,易操作、多功能、高效率、低成本,独创的岩芯管全长直接密封保压取芯原理、技术与工艺,取出来的可燃冰保压保存率超过80%,领先国外相关技术。系列海底钻机已在太平洋洋底以及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钻下2000多个钻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海底工程地质勘察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万步炎带领的“海牛”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拥有150多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从海底下钻0.7米到创下海底钻深231米的纪录,从我国首台海底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到“海牛Ⅱ号”,万步炎和团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拼搏精神。他们就像“海牛”钻机的名字一样,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牛劲、牛力。

  科技创新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像海牛的钻头一样,钻透一切困难”。在“海牛”团队成员眼中,万步炎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每当遇到困难,甚至大家都觉得任务无法完成、陷入悲观情绪时,万步炎总是不服输、不放弃,鼓励大家朝着认定的目标继续努力。

  2001年,万步炎团队经过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刻苦钻研,终于研发出海底钻机的样机。可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机器搬上科考船,却因超过承载重量而无法下海,而且整整超重2吨。要把机器重量从4.5吨减到2.5吨,难度不亚于重新研发。面对挫折,万步炎没有灰心,他带领团队一点一点计算、一斤一斤减重。又是两轮春秋,机器成功“瘦身”,投入海洋的怀抱,我国第一台深海钻机实现海底下钻。

  万步炎主持研发的“海牛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首次在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下钻60米,填补了我国海底深孔钻机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图为“海牛号”完成钻进、取样后顺利出海。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曾志前/摄

  2021年3月,就在“海牛Ⅱ号”验收前海试完成、准备返程时,配套收放绞车系统突然发出巨响,减速箱箱体破裂成碎片。此时,钻机悬吊在1000米水下,收也收不回来,放又放不下去。更加危急的是,天气预报显示48小时后强台风就要经过所在海域,科考船必须尽快驶离躲避。

  向生产绞车的国外厂家紧急求助,得到的答复是爱莫能助;联系国内代理商上船修复,得到的回应称无能为力。如果绞车修复不了,那只能砍断缆绳,让钻机葬身海底。可钻机凝聚了太多心血、花费了数千万元,所有人都舍不得。

  站在甲板上,万步炎的话穿透风雨:“多少大风大浪都经历了,不能被这点困难吓住。我们自己修!”他带领团队成员尝试各种办法,最后决定搭建一个临时液压系统。争分夺秒,与台风赛跑!终于,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赶在台风到来前,将钻机从海里完好无损收回,科考船踏上归程。

  这就是海洋勘探的日常,台风、巨浪、深海下潜、海底钻探、保压取芯……一丁点差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设备损毁。

  直面巨大风险的同时,科考队员们还必须面对生活的枯燥、单调,身体上眩晕、反胃、乏力,天气的高温暴晒、狂风暴雨,饮食上缺少蔬菜、营养不均等。可对于这样的生活,万步炎甘之如饴。他的微信名叫“海底机器人”,人如其名,他把深深的海底作为自己奋斗的战场,从未退缩。夏天甲板上热得像蒸笼,冬天实验室冷得像冰窖,可万步炎比年轻人还能“熬”,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有时候连续工作十几个、二十几个小时,实在累了,就在甲板上找个矿泉水瓶当枕头休息一会儿。在需要避风的日子,科考船停泊在靠近港口的锚地,万步炎会拉小提琴,还教大家识谱唱歌,仰望星空分享天文知识,展现出博学而浪漫的一面。

  “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对万步炎而言,他从没想过寻觅一蹴而就的科技捷径,而是坚持在百转千回中追寻最璀璨的科研之光。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万步炎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心和决心。他说,在海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最不怕的就是困难;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

  “海洋地质勘探领域,缺技术,更缺人才。”万步炎说,“希望能通过高校,培养新一代国家海洋人才。”2010年,万步炎进入湖南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十多年来,他注重言传身教,大力奖掖后学,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万步炎提出团队成员都要做“工人型学者”——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会动手、能操作。团队成员罗济绪之前是一名技术工人,进入万步炎团队后,他发现做海底钻机和以前的工作有很大区别,理论上具体到数据怎样精准测量,操作中细微到油管接头怎样牢靠拧紧,都需要重新学习和熟悉。对罗济绪面临的“转型”困难,万步炎关心关切、耐心指导,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只要是大家想学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如今,罗济绪负责钻机关键零部件加工与制造、钻机系统集成与调试、钻机海上作业维护与保养等工作,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水手”。

  万步炎要求学生们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筑牢理论基石,绝不能投机取巧。对学生们的论文,万步炎逐字逐句修改,连英文摘要、参考文献、注释也不放过。金永平是万步炎的第一个博士生。万步炎不仅细心指导他设计实验、撰写论文、申请专利,还对他的生活进行资助。博士毕业后,金永平进入“海牛”团队工作。万步炎又手把手教会他钻机操作,一路培养他成长为“海牛”实验室副主任,担当起海上作业现场总指挥、钻机主操作手等重任。“万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战友、伙伴。”金永平动情地说。

  万步炎有个“两课”理论,“走进海洋是专业课,吃苦耐劳是必修课”。他要求学生们到了海上、进了实验室,都得拿起锤子、扳手、电焊,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截至目前,“海牛”团队培养了8名博士、42名硕士。唐文波是万步炎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全程参加了“探索一号”科考船TS21航次科考作业,还作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19位下潜科考队员,完成全海深沉积物气密取样器取样作业。“比钻机更有价值的是,我的学生们成为了一个个‘金刚钻’。”万步炎为学生的优秀而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万步炎深受鼓舞:“在海洋地质勘探的课堂上,我们将继续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来源:《求是》2023/18

关闭



版权所有@湖南工学院 |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湘ICP备 11007652号 | 湖南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维护